假報廢、真轉手!央視曝光的黑產業(yè)鏈里,竟藏著如此“刑”的致富之路!
只要半個小時,就能從無到有“生產”一臺發(fā)動機?
貼個新標,2017年產的460發(fā)動機就能立馬年輕2歲,還能升級成510?
發(fā)動機、變速箱、底盤前后橋,統(tǒng)統(tǒng)按噸賣?
這樣離譜的生意,居然極其諷刺地開在掛著“堅決打擊非法經營報廢”標語的循環(huán)經濟產業(yè)園里,還“合法合規(guī)”地形成了違法的產業(yè)鏈條,聚集了不少商家和消費者。
這,就是前段時間央視新聞《財經調查》中曝光的報廢汽車黑色產業(yè)鏈。
許多沒有資質的“小作坊”違規(guī)操作,竟公然回收、拆解報廢汽車、買賣報廢汽車的“五大總成”(發(fā)動機、方向機、變速器、前后橋、車架),甚至還直接將報廢車進行整車出售。
要知道,國家對于汽車報廢流程是有明確文件規(guī)定的。
非法拆解報廢車,不僅有可能污染環(huán)境、影響正規(guī)企業(yè)運營,更讓不安全的零部件流入了后市場,危害著人身安全。
試想一下,如果隔壁鄰居用的剎車來自一臺十幾年前的報廢車,誰心里能不慌?
但離譜的是,這樣的違規(guī)操作不僅在每一個黑作坊里違法上演,居然還能得到不少車主的“實際支持”!
他們當中,有人純粹是因為拆散賣會比正規(guī)報廢流程多賺幾千甚至上萬元,有人是懶得跑報廢流程圖省事兒,但幾乎所有人都不知道:將車輛出售給這些違規(guī)作坊,本身就是違法行為!
那么,一臺車的“后事”究竟該如何處理,才能合法合規(guī)的同時,還能實現利益最大化?
今天,我們就好好聊一聊汽車報廢那些事兒。
01. 從生到滅: 車輛報廢,有必要嗎?
幾年前,大眾汽車拍攝了一部非常感人的宣傳片,講述了一位老人與陪伴了她51年的甲殼蟲“安妮”的故事。
安妮伴她走過結婚生子、離異后找到新的人生伴侶與方向,又陪她勇敢經歷化療克服疾病……已經儼然成了凱瑟琳家庭中的一員,和生命中重要的一份子。
而在宣傳片的最后,大眾汽車也將這臺甲殼蟲按照新車標準修繕一新,讓它以年輕時的面貌回到凱瑟琳的身邊,攜手走完接下來的人生旅程。
很顯然,這臺甲殼蟲能夠被溫柔以待,也并不需要被報廢處理。
汽車在最近20年走進千家萬戶的國內,也有著許多類似的故事。地庫里停放的一臺老奔馳、老凌志,或許寫就著一個男人從少年步入中年、從男孩變成父親的一切。
這些老伙計們在當年撐起了一個家、一片天,哪怕現在主人已經過上了更好的日子、車庫里停著更舒適的新車,也不會被輕易出售,更不用說報廢了。
但這并不意味著,時間不會在車內的每一塊鋼板、每一顆螺母中,刻下歲月的痕跡。
所以國家雖然取消了15年強制報廢的規(guī)則改為“引導報廢”,但也要求達到一定年限的車輛每年都需要進行車檢,不合格者必須強制報廢。
很多人可能會有所質疑,為什么國外的車可以開四五十年?難道是國內的車質量不夠好?
其實,時間對所有汽車都一視同仁。哪怕是同樣一款進口車型,在服役超過一定年限后也會遭遇零部件老化、故障頻發(fā)、配件停產、能耗增高等難題。
國外那些經典老爺車的案例,只是巨大保有量下的幸存者偏差,而且和“安妮”一樣,需要車主精心地養(yǎng)護才行。唯一的優(yōu)勢,就是“國產車”的配件比較便宜。
要知道,當一臺以噸為單位的“大家伙”行走在路上,車身所有零部件都必須“依附”在車架上。駛過坑洼、匝道轉彎……都會對車架造成非常輕微的形變。
一臺行駛幾十萬公里的老車,這些形變累計在一起就會有點像扭了成百上千次的鐵絲,在車身某一個受力最多的地方形成“疲勞點”,從而降低碰撞時的安全性。
當下新能源車企普遍注重車身抗扭剛性、并且采用新的鍍層技術來防止腐蝕生銹的原因,也正是為了能夠在長期使用中更加耐用,也間接保護了電池的安全。
此外,車輛上所有的塑料件和橡膠件,也會在一次次的春夏秋冬中變得脆化——
一捏就碎的玻璃膠條,完全失去支撐的底盤膠套,全車更換可是一筆巨大的成本。更不用說很多老車為了節(jié)約成本,裸露在外的線束和傳感器了。
因此對于一輛汽車來說,越長的使用年限和行駛里程,意味著越高的安全風險,和高昂的養(yǎng)護成本。
安全和經濟性,就是報廢法規(guī)誕生的初衷。而2013年國家取消15年的乘用車強制報廢年限,也是出于新車工藝持續(xù)進步,年限對汽車安全性的影響降低的考量。
可這一切又是怎么成為一門“生意”的?咱們普通車主,又到底該注意什么?
02. 車輛報廢“生意經”: 誰來監(jiān)督、誰來執(zhí)行、如何執(zhí)行?
前幾年,一條德國車輛報廢的視頻曾經火遍全網。
視頻里,拆除油箱、電池等危險設備的報廢汽車們直接被放進了粉碎機,短短幾分鐘內就被攪碎成廢鐵塊,再通過回爐熔煉等步驟,制作成鍋碗瓢盆等其他工業(yè)品。
當時還有不少人夸德國的做法“環(huán)!、“可循環(huán)”。但從現在的視角來看,流程確實有些略顯粗放。
當下,咱們國家對于報廢車回收流程已經有了精細化、規(guī)范化的操作流程。
一臺報廢車會先由專業(yè)人士駕駛機械進行前后車身零部件、座椅、線束等精細化拆解,拆卸下來的大燈、電池等相關產品都有專業(yè)的廢棄處理措施。
客觀來講,處理報廢過程中產生的廢油、廢水、廢舊電池等等確實需要不菲的成本投入。國家為這些報廢車處理企業(yè)保留了一定的利潤空間,比如可以售賣合規(guī)的拆車件(五大總成之外),廢舊資源可以出售給專項回收企業(yè)等等。
但在報廢車黑作坊眼里,只有這些邊角料的利潤根本不夠。
車上最貴的發(fā)動機、變速箱只需要拆下來磨掉編號、甚至拓上新的,轉手就能在翻新企業(yè)那里賣出高價;水箱、保險杠、翼子板這些,也能單獨賣給修理廠或個人買家。
而為了得到“貨源”,他們自然會給出相比于報廢流程更高的價格。有些質量、維修狀態(tài)好的報廢車,甚至還能被“修繕一下”,整車出售給其他車主!
而比起專業(yè)拆解企業(yè)的高成本、高人力投入,黑作坊們頂著高危險、高污染的粗暴拆卸下的二手零部件價格更低,又反向擠壓了合規(guī)企業(yè)的生存空間,形成惡性循環(huán)。
在央視的新聞報道中,那個目前已經入駐300多家汽車零部件拆解商戶的產業(yè)園區(qū)中,其中被采訪到的商戶都持有的是個體經營執(zhí)照,也就是說并不具備拆解資質。
但他們卻都敢在暴利的誘惑下造假、違法銷售,拿別人的生命當兒戲。
顯然,要讓車輛報廢產業(yè)鏈形成一定規(guī)模、健康可持續(xù)發(fā)展,就需要從“橋頭橋尾”兩手抓。
最關鍵的,就是車輛“報廢”的真正源頭——車主。
為此,國家已經屢次出臺新政策,先是將車輛報廢的補貼從幾百元上漲到大幾千塊錢,前兩天還加碼了以舊換新的補貼政策,購買新能源汽車最高補貼2萬元!
領取補貼的操作,也并不麻煩。
車主需要先通知當地車輛報廢相關公司人員把車運走(或是自行前往車管所走報廢流程),并將報廢車輛的產證、行駛證、車主身份證復印件等資料交給工作人員,換取《回收證明》和機動車解體記錄表。
再配合新車門店提供的《機動車銷售統(tǒng)一發(fā)票》、《機動車登記證書》等資料,就能前往汽車以舊換新官方小程序“汽車以舊換新”上提交申請材料了。
值得注意的是,本次“以舊換新”的舊車,是指2011年6月30日(含當日)前注冊登記的燃料種類為汽油、排量2.0升及以下的乘用車,或是2018年4月30日(含當日)前注冊的新能源乘用車。
而購置新能源2萬元、排量2.0升及以下的油車1.5萬元的補貼,也讓每一位追求物盡其用的車主看到了“報廢車的春天”。
畢竟對于一臺老車,哪怕黑作坊給價再高,也很難超過當前政策中的2萬元補貼價。于是,合法合規(guī)地報廢,就會成為絕大多數車主的選擇。
正所謂有需求就有生意,當車主們大批登記在冊的官方“貨源”將進一步孵化催生出處于監(jiān)管下的合法企業(yè),進而帶動整個行業(yè)發(fā)展。
而當車主們履行了自身的責任與義務之后,壓力就理所當然地給到了資源回收企業(yè):究竟該由誰來承擔這部分責任,將行業(yè)的“尾”收好?
答案其實早在2019年,就已經寫好。
03. 資源回收: 是責任、是代價,更是發(fā)展
其實在資源回收再利用領域,最出名的例子當屬塑料制品回收。畢竟誰還沒見過幾個熱衷于撿瓶子的大爺大媽呢?
但飲料瓶背后的塑料回收產業(yè),卻并沒有想象中那么樂觀。最近就有一篇報告稱:“塑料回收就是石油和塑料行業(yè)的騙局!”
人類在1950-2015年這65年里,大約生產了60億噸的塑料。但當中有90%都是掩埋、焚燒等方式處理掉的。”
從數據上看,美國的塑料回收率僅有5%左右,相對高一些的我國也僅有30%的回收率。
而之所以如此艱難,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技術和錢。
技術方面,是因為市面上的塑料品種多達300多種、7個大類。而不同種類回收的條件、方式、資源再利用的情況都不一樣,需要延伸出很多的回收生產線。
錢這方面,就很好理解了。
相比由石油等化工制品生產、流程成熟且高效的“一手塑料”,回收塑料需要花費的分揀、堆積、處理成本都不低,導致“二手塑料”根本沒有價格優(yōu)勢。
“無利可圖”的回收產業(yè),自然沒有發(fā)展空間。很多發(fā)達國家都選擇將回收廠產能閑置,反而選擇更便利地“出口”給發(fā)展中國家進行填埋。
這才有了當年我國宣布“禁塑令”,拒絕進口西方國家塑料垃圾的往事。
可見,在市場經濟的導向下,資源回收領域想要做大做強,要么就是有“技術優(yōu)勢”高效回收利用,要么就滿足“有利可圖”的要素。
同樣的經驗,也可以轉移到汽車回收領域。
2019年,國家就基于環(huán)境保護的考慮,推出了《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》(EPR),2021年進一步明確了相關規(guī)定。
到2023年,報廢汽車規(guī)范回收水平顯著提升,形成一批可復制、可推廣的汽車生產企業(yè)為責任主體的報廢汽車回收利用模式; 報廢汽車再生資源利用水平穩(wěn)步提升,資源綜合利用率達到75%; 汽車綠色供應鏈體系構建完備,汽車可回收利用率達到95%,重點部件的再生原料利用比例不低于5%。
簡單來說,就是要求企業(yè)對其產品承擔的資源環(huán)境責任,從生產環(huán)節(jié)延伸到產品設計、流通消費、回收利用、廢物處置等全生命周期。
而汽車,就是我國確定率先實施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的4類產品之一!
而作為最了解“產品”的車企主動承擔回收責任時,汽車回收拆解、分類、再利用等很多流程的技術難關將會降低許多。
既然車企可以運用機械化流程“從無到有”地制造、組裝出新車,理想情況下也更容易通過生產鏈條反向拆解其車輛,實現最高效的資源回收。
但隨著車企之間的競爭日益激烈,如何將有“換車需求”的老車主留在本品牌本身也是車企最關注的事件之一,那么“以舊換新”就不止是國家的號召,也是企業(yè)心之所向和未來產業(yè)的黎明之地。
而從汽車回收的角度上來說,不論是新能源還是燃油車,都處于在同一起跑線上。
唯一不同的,或許是新能源汽車企業(yè)們剛誕生不久,就要開始承擔生產者責任延伸;而燃油車企們雖然擁有巨大的保有量,但動作還在醞釀中。
顯然,這就是一把雙刃劍,利之所向可能是資源浪費與制造垃圾的罰款深淵,亦可能是千萬億級的資源回收市場。